在职博士生招生简章的校园心理健康支持如何
返回列表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许多高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例如,有的高校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有条件的高校还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
2. 个体心理发展培训
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学校会主动采取举措,如提供个别指导、朋辈帮扶等,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
3. 心理健康筛查
校园心理健康筛查是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环节,通过心理测评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以便早发现问题并提供相应帮助。
4. 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多数高校引入了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5. 心理健康科研
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置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领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6. 社会心理服务支持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部门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7.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树立科学养育观念。
在职博士生招生简章中的校园心理健康支持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体心理发展培训、心理健康筛查、咨询服务、科研支持、社会心理服务支持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方面。这些措施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以及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